岐山这个村子虽小却大有来头,竟和诸葛亮、司
岐山最有名的三国人物是诸葛亮
作为诸葛亮“死对头”的司马懿
其实也在岐山留下了一段传奇
故事就要从岐山“三刀岭”说起
说起“三刀岭”村名的来历,当地老幼都会讲起司马懿“劈石留痕”的故事:
三国时期,诸葛亮足智多谋,令司马懿非常头疼。一次,诸葛亮与司马懿各领大军驻扎在五丈原和渭北的积石原(即渭河北塬),两军隔渭河对峙。诸葛大帐在五丈原后的豁落城,司马中军帐在五丈原正对面的脊原头岭嘴(即今三刀岭塬顶)。
司马懿愤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,曾南望五丈原,抽出宝剑,在旗台边一块大石头上狠狠地连砍三剑,大石头上便留下了深深的三道剑痕。司马懿指着石头上的深痕,愤愤发誓:定当让诸葛亮如此顽石!
后来,人们看着插旗台边大石头上的三道深痕,依着这个故事,就叫这条脊岭为“三刀岭”,叫岭下的村子为“三刀岭村”。
讲这个故事的时候,村民们还会指着三刀岭顶的高台说,那就是当年司马懿的旗台。
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》及相关史料,我们可以穿过时间的迷雾,还原出1700多年前发生在这道坡岭的故事:
建兴十二年(234年)春,53岁的诸葛亮率兵十万由斜谷出,驻军五丈原,以图挥师东进,收复中原,匡复汉刘江山。这已是他第六次师出祁山了。前几次祁山劳师,多因蜀军远道征战、粮草不济而收兵。
此次挥兵再出,虽然战前曾建“邸阁”(大型物资仓库,址在今眉县齐镇积谷寺村),然而依靠险峻的褒斜道为十万之众补给,其艰难自不用言说。故而诸葛亮极希望能尽快决战,使大军早日渡过渭河,进而挥师东进,实现自己夙愿。
渭河北岸,55岁的司马懿深知诸葛大军补给不畅、求战心切。他稳坐中军大帐,等待着蜀军物资消耗殆尽,自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。
诸葛亮见状,“遣帝(司马懿)巾帼妇人之饰”,以图羞辱激怒司马及魏军上下,使两军尽快开战。司马懿不仅收下了“巾帼妇人之饰”,而且对使者客气礼待。
“巾帼妇饰”之辱,使得魏军群情激愤,将士纷纷请战,司马见众将士气难逆,一方面“亦(上)表固请战”,一方面向魏明帝曹叡暗通情况,声明对峙不战的原则。于是曹叡“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”。
两军相峙到这年八月,“亮粮尽势穷,忧恚呕血”,“卒于军,时年五十四”。蜀军损帅而退。
关于“三刀石”,清光绪十年(1884年)的《岐山县志》有记载:“三刀岭。在县南三十里,即积石原之南麓。岭上一石有三道痕,极类刀劈之形,故名。”
五丈原诸葛亮庙
据说当年诸葛亮劳死军中,曾出现了奇异的天象:“有星赤而芒角,自东北西南流,投于亮营,三投再还,往大还小。俄而亮卒。”在渭河对面,也留下了落星湾、豁落城、魏延城、棋盘山等遗迹。
来源: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
《都说“我们仨”成就了杨绛,殊不知,这本书是她与生命赛跑的成果》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联系西岐人家!